English

深圳对外开放的实践与思考

1999-06-14 来源:光明日报 倪元辂 吴忠 李剑星 黄盛华 我有话说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以走向世界的胸怀迎接建国50周年、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迎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回顾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历程,探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思路,对于更好地坚持与实践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具有深远意义。

深圳对外开放的历程与效应

深圳的对外开放实践已经19年。19年的历史,不仅证明邓小平关于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且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深圳的对外开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和转口贸易阶段(从特区建立到80年代中期)。深圳在建立经济特区初期,由于经济基础极差,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极缺,只能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首先发展一批“三来一补”企业,以便尽快打开对外开放的局面。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可以收取工缴费,获得外汇收入,又可以安置大批劳动力就业,并使工人和管理人员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商可以利用深圳价格低廉的土地和人力,较快地形成生产能力,并且利用深圳的区位优势,将产品随时运往香港,就地销售或转销欧美东南亚。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大为增强。所以,“三来一补”企业的兴办,促进了投资外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深圳转移,符合产业向成本低谷流动的经济规律,这也是特区外向型工业初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加上当时转口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就为深圳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发展“三资”企业和自产产品贸易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初期兴办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局限性很明显,如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水电消耗高,有的还污染环境。由于这类企业的产品开发、原材料进出、产品销售乃至经营管理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商手中,它不可能成为深圳外向型经济的主体。从1982年起,深圳从政策上努力推动“三来一补”企业逐步向“三资”企业转型升级,并且严格控制新办“三来一补”企业。国务院1986年初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将“七五”期间特区经济发展的总方向确定为“努力建立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挥‘四个窗口’、‘两个扇面’的作用”,加速了深圳经济转型的过程。“三资”企业便于学习、吸收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利用外商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出口,因而成为深圳实现以工业为主,扩大自产产品贸易这一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3.发展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三点一线”的战略阶段(90年代以来)。从90年代起,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深圳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特区的技术提高和产业升级,缩短经济特区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政策上引导更注重促进产业升级,包括调整投资来源结构,增加跨国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资本来源;调整投资规模和结构、适当扩大企业规模,争取规模效益;促进企业结构优化重组,增加资金、技术、市场能力等资源的投入,提高企业素质等。90年代以来,深圳市政府按行业制定了技术引进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引进外资的协调评审机构,选定效益较好的重点项目,着重引进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不再引进国内已有条件生产的技术设备。这种决策思路,实践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中占一席之地的深刻理论,有效地提高了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迅猛地上升到1998年的35.44%。在对外贸易方面,则把内外两个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进料—加工—增值—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使深圳经济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迅速变化,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几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深圳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使“窗口”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深圳对外开放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已远远超出最初预定的目标,不仅从技术和数量层面,而且从观念和体制等层面全面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是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深圳在对外开放中,较早看到市场经济的利弊,80年代初第一次制订发展规划就提出“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目标,整个80年代的改革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以市场为取向”。到90年代中期,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经济十大体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国家体改委1997年5月经过深入考察后认定,深圳“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点较高,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初步成功,不但为我国的改革,而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而促成这一结合的,正是对外开放。是对外开放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了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伟大论断;是对外开放使我们的改革找到一个参照系,找到了一个使社会主义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分工、合作和竞争的形式;是对外开放使我们明白发展是硬道理,并且一步步找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道路。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建立。

二是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在“左”的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下,我们曾经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洪水猛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看成是万恶之源。对外开放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外开放促进了深圳人的思想大解放,使深圳人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终于明白了计划与市场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的市场手段,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增加财富,因此特区改革的方向必须以市场为取向。

三是促进了发展。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是否够格要看社会生产力是否快速发展。深圳在对外开放中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注重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与开放之初的1979年相比,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由0.1537亿美元提高到25.52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由1.96亿元提高到1289.28亿元;工业总产值由0.7亿元提高到1660.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0.5938亿元提高到474.6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13亿元提高到423.05亿元;贸易出口额由0.093亿美元提高到264.24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0.1721亿元提高到164.91亿元。由于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将由主导产业发展成为主要的支柱产业,预计到下个世纪初,深圳经济的增长速度仍有望保持在两位数。

四是促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的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分层次、有步骤的梯度推进战略。经济特区的开放度在整个对外开放布局中处于最高层次,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依次带动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带以及内陆省分城市的对外开放,从而形成了全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特区的示范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政策上的推动,即特区的实践展示出对外开放的实际效果,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总结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实践上的辐射,一些内地单位和内地人员,将在特区学习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移植到内地,将在特区结识的外商引入内地投资,内地企业通过与特区企业的合作,或共同开发生产产品,或使自产产品通过特区的桥梁走进国际市场。

深圳对外开放的启示

深圳19年来的对外开放实践,不但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全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向型经济便成为必然的选择。外向型经济是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邓小平1985年就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深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及时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发挥政策、体制和区位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出口,成为国际资本投向和产业转移可供选择的较好地区,也较成功地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到1998年,全市出口总额已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深圳挤进了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有效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第二,对外开放是内联与外引的有机统一。深圳的实践证明“开放”应该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有机融合。深圳在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对内开放,将内联与外引的互相促进视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圳的内联呈现出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发展的态势,由初期自发的、零散的联合向“以科技联合为重点、第三产业联合合作、双向投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转变;由单一的行业联合发展到工商农技的多边联合;由内向型联合向外向型联合转变,逐步创出了内地——深圳——外商(所谓“中中外”)的新型联合模式,使深圳成为联结国内外经济的纽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种双向开放。

第三,对外开放应当是宽领域、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深圳的实践说明,对外开放必须是一种全方位的大开放。所谓全方位,一是指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决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划地为牢、自我封闭;二是指在多领域的开放,不但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社会、科教、文化等方面;三是指多种形式的开放,如在利用外资方面,深圳就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既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建立科技工业园,又采取了土地招标、拍卖、由外商连片开发和建立保税工业区等形式,还有利用国外贷款,向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直至允许外商以技术专利折股投资等形式。总之,是按邓小平所说的,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交往中趋利避害就是。只有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才能真正形成一套开放的体制,构建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并且逐渐重塑开放的民族心理。

第四,对外开放要努力使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深圳的实践看,实行对外开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高质量和高层次,逐步使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深圳由初期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搞“三来一补”企业出口初级产品,到由转口贸易带动进口替代工业,再到着眼于增加本地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分工。到了90年代,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增创新优势”的要求,深圳更大规模地利用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多方位地介入国际市场,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特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第五,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扬弃原则。对外开放意味着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和观念的交汇与碰撞。深圳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扬弃原则,一方面大胆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充分借鉴他们在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方面的丰富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时时考虑我国国情和本地实际,避免照抄照搬,坚持“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更不为那些反动的、腐朽的东西流入中国而开方便之门。但是,又没有“因噎废食”,无论出现什么波折,都不动摇对外开放的决心,相信对外开放中的问题只能在对外开放中解决,相信邓小平说的“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是我们民族的千年警钟。深圳对外开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扬弃原则的合理性和坚持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深圳迈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深圳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创业相对于第一次创业,优惠政策减少了,经济增长的基数大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改变了,因而难度更大了。党的十五大要求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深圳需要立足于已有的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根据深圳对外开放的基础和经验,我们认为,深圳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近期比较可行的有以下措施:

第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行政效率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过去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到逐渐转向实行国民待遇,靠健全的法制和管理、广阔而有吸引力的市场以及良好的服务等来吸引外资,这是一大跨越,表明外商之所以能够接受某些优惠政策的取消或减少,是因为我方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后盾。今年,深圳加大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了水、电、气、交通、通讯、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投资,并使基础设施做到超前和配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深圳建设成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对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肯定会发挥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软环境方面,继续综合整治社会治安,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些工作不仅是市民安居乐业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需要。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使深圳成为外资银行、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集结地,外资银行、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往往需要一个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宽松,既能最快了解内地,又能最快了解国际市场的城市作为落脚点和桥头堡。深圳已成为首选目标之一,因此应当采取得力措施,在已有基础上,按照国际性城市的模式,加快为外资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落户深圳、云集深圳创造条件。

第三,高质量地办好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使深圳成为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流的“窗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政府联合国家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在深圳举办一次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这是一件重要的创新工作,也是深圳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用交易会的形式,吸引国外国内的高新技术成果汇聚于深圳,相互观摩、交流、转让、交易,这不仅对于促进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而且对于内地和外商,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要将智力引进和智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力度,在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建立一套面向市场、你追我赶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在利用外资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要调整深圳引进外资的结构,适当提高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降低间接投资的比例。其次,要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从外延增长扩大转移到内涵增长上来。要注意提高已有外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把利用外资的着重点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再次,应优化外资投向,协调供需关系。要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考虑,把外资引向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益。此外,要鼓励深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对外投资建厂、开拓产品市场,可有效地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深圳已有一批企业具备“打出去”的能力。

第五,积极稳妥地开展多元化的跨国经营。目前,东南亚需求萎缩,但北美、西欧、非洲、东欧市场潜力很大。这为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多元化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深圳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新变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产品出口成本,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全方位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六,加强与香港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深港两地经济共同繁荣。深圳方面已提出,要把土地、人才、技术、劳动力的优势,与香港的信息、资金、自由港政策结合起来,在深港交界合办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香港方面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甚感兴趣,相互多看多谈,就会有实质性的合作。同时,还要抓紧深港西部通道、铜鼓航道、皇岗—落马洲过境通道接驳等重大基础设施衔接项目的建设,通过加强深港合作,来促进深港两地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外开放是建国50年来影响最深广的战略决策之一。对外开放是经济特区的生命线。邓小平曾经总结道:“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我们确信,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会有深圳乃至整个中国更加灿烂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